English

对评价中观经济效率的一点认识

1999-02-11 来源:光明日报 罗 辉 我有话说

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指的都是经济事物,它们之间只是观察事物的侧重角度不同。凡是从总量角度来研究问题的,就属于宏观(或中观)经济范畴,是政府部门着重研究的;着重从个量研究问题的,则是微观经济的内容,主要是企业经营者研究的。地方政府进行中观经济管理,首先是从地方经济的总量来研究问题,应是宏观(或中观)经济问题,但宏观(或中观)经济不可能脱离微观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宏观(或中观)经济管理是为微观经济服务的,又是以微观经济为基础的。所以,地方政府进行中观经济管理工作,实现社会产业资本的不断增值,必须全面认识中观经济效率的内涵,努力改善和提高中观经济效率。从定量意义上讲,中观经济效率的高低可以通过社会产业资本贡献率来评价。通过社会产业资本贡献率对一个时期、一个区域中观经济的动态描述,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地方经济增长状况,并评价地方政府进行中观经济管理的客观效果。

传统观点认为,中观经济效率是指企业的经济效率,即企业经营效率,并认为企业经营效率提高的总和就等于中观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提高中观经济效率的主要途径是搞活企业,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观经济效率包括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方面:地方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经营效率。但是,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中没有资源配置效率这个概念。由于假定了计划经济体制具有对经济实行最优比例安排的能力,能够保证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因此,从宏观和中观层次上说,经济必定是有效率的,要解决的效率问题只存在于微观层次中,也就是说,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就意味着中观经济效率的提高。这种把企业经营效率等同于中观经济效率的传统思维方式,忽视了提高中观经济效率的重要环节——地方资源配置效率。同样的资源,具体到企业就是企业资产,由不同的经营者经营,其产出是大不一样的。这就是说,地方政府履行中观经济管理职能,既要立足于宏观(或中观),从宏观意义上重视企业资产的高效重组,提高地方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社会产业资本的保值增值;又要着眼于微观,研究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的政策引导,提高企业资本收益率,促进企业资本的保值增值。而衡量地方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经营效率如何,则主要看社会产业资本的产出,也就是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包括创造的利润、缴纳的税收和提供的劳动工资)。只有“两个效率”(地方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经营效率)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社会产业资本的贡献总额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加。

从中观经济的角度来讲,社会产业资本的贡献包括通过它所创造的利润、税收和就业(由提供的劳动工资来体现),其绝对指标则是社会产业资本贡献总额,相对指标则是社会产业资本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是在经济领域评价中观经济效率的重要指标。

显然,经济资源的总量不同或配置方案不同,其社会产业资本贡献率是不同的。地方政府在进行中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如何提高社会产业资本贡献率的问题。这就是说既要在某个特定的经济资源(或企业资产)配置方案下,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搞活企业,盘活资产,促进企业资本收益率和企业经营效率提高的问题,更要研究如何优化经济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问题。

当前,社会产业资本贡献率较低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矛盾。从大的经济结构来看,国民生产总值GDP中,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亟待调整。从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来看,都不同程度制约着社会产业资本的不断增值以及社会产业资本贡献率的提高。当前,以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实现整体搞活国有经济为重点,切实抓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地方经济的运行质量和结构效益,是地方政府进行中观经济管理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是提高社会产业资本贡献率,实现社会产业资本不断增值的必然选择。

为了盘活国有企业资产,增加企业利润和国家税收,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和改善企业员工的收入水平,进而推动中观经济效率的全面提高,必须进一步明确在所有制实现形式的结构这一层次,以国家所有制为主导、联合所有制(如股份制)、多种所有制形式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模式,应是现阶段我国所有制实现形式结构的目标模式,并从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出发锲而不舍地打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实现国有资产重组,提高社会产业资本收益率的新突破。为此,地方政府要切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有产权(包括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产权)交易的有效运作。

根据中央关于企业改革“抓大放小”的方针,地方政府实现社会产业资本不断增值目标,必须从实际出发,注意解决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国有资本需要进行战略收缩与转移解决好地方政府管理国有经济的能力与国有经济规模比重不相适应的问题;二是根据现有国有企业的规模、效益,结合其行为领域的合理布局,对不同的国有企业,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改革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

(1)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不是自身的所有者,企业的性质是由企业所有者的性质决定的。企业所有者的性质以及企业所有者同企业的关系,对企业的性质以及企业运行机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企业所有者是个人,则称之为私营企业;如果企业所有者是劳动者集体,则称之为集体企业;如果企业所有者是国家,则称之为国有企业;如果企业的所有者是外商,则称之为外资企业等等。但是,地方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既没有那么多的财力来图所有,也没有什么必要来图所有。因为不管是归谁所有或由谁主管,即不管“亲疏”(是中央企业、省属企业、市属企业、县属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等),只要是有利于社会产业资本增值,特别是有利于提高社会产业资本贡献率,能为地方的财政收入和社会就业作贡献,就是地方政府进行中观经济管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追求的目标。

(2)在现代社会,财政作为一种分配关系,既要为国家行使职能,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提供财力保障,又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财政作为一种分配关系,其现象形态就是政府的收支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税收。而税书只与企业“所在”(即在当地注册)有关,而与企业是谁所有或为谁所属无关。所以,地方政府管理工业经济的目标,并不在于由自己办许多企业,而在于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政策支撑,让国外、境外和外地的资本尽可能多地来当地投资兴业,让现有的包括国有资产在内的社会产业资本尽可能多地发挥作用,提高收益率或贡献率。否则,只有“所在”而无“所为”,地方政府不但不能从中得到必要的税收和其它收入,而且还要为保持社会稳定而支出一定的社会保障资金。

(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贡献,对提高资本、劳动、土地和企业家等生产要素的“含金量”特别重要。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将更多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一个地方的企业,其人才的总量和质量总是有限的,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必须不断地引进人才和智力。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的特点出发,注意智力的引进远比传统的引进人才更贴近当前人才市场的特点。所以,按“智力不分内外”的原则,以项目为载体,以资本为纽带,以互利为基础,开展新形势下的智力引进工作,对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非常必要的。

4、提高社会产业资本贡献率,必须注重“两个效率”的提高,而不只是某一个效率的提高。过去,搞活企业往往只注重向企业放权让利,如减税让利、承包经营等,没有或至少是很少考虑企业资本的有效运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迫使寺方政府不能再搞小而全,大而全,必须考虑企业是不是规模经济,在同行业有没有发展前途,对不是规模经营和没有发展前途的,必须果断地进行优化重组。由于资本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得到增值,因此,优化重组最有效的办法是让资产流动起来,也就是通过实施资本营运,按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让企业资本打破地域界限、所有制界限和传统的主管部门界限,最大限度地流向资本贡献率较大的区域和企业。

(作者系襄樊市市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